#城市里的小众街巷#
预制菜风波骤起 西贝硬刚罗永浩
餐饮信任战 行业站队背后的真相
2025年9月10日。罗永浩一条微博点燃战火。"好久没吃西贝了。今天发现几乎全都是预制菜。还那么贵。实在太恶心了"。十二小时内。阅读量飙升至3.2亿次。
西贝创始人贾国龙迅速反击。"西贝现在门店100%没有预制菜。一道都没有"。声音坚决。甚至表示"一定会起诉罗永浩"。餐饮行业突然分裂成两个阵营。
● 行业大佬集体站队
巴奴毛肚火锅创始人杜中兵。吉祥馄饨创始人张彪。胖东来创始人于东来...数十个餐饮品牌。上百位从业者连夜发声。几乎一边倒地支持西贝。为什么?
于东来说:"任何事没有完美...感谢西贝、海底捞等品牌企业让我找到相对放心可口吃饭的地方"。支持不仅停留在口头。更转化为行动。
● 中央厨房≠预制菜
国家市场监管总局等六部门联合发布的《通知》明确:中央厨房制作的菜肴不纳入预制菜范围。这是关键区别。
中央厨房做什么?清洗、切配、腌制、预煮、预炸、调味酱料包制作。然后冷藏或冷冻配送到门店。门店厨师再进行关键的"锅炒"、"焖煮"、"烤制"等工序。这不是简单加热。
西贝公布罗永浩点的13道菜品制作过程。比如酸菜炖猪排。猪排在中央厨房预处理后封袋。到门店后还要用高压锅压十多分钟才能上桌。这能算预制菜吗?
● 信任危机的核心
消费者反感的不是预制工艺本身。而是"高价买预制"的价值欺骗。西贝长期以"手工莜面""现熬骨汤"构建品牌人设。客单价高达80-100元。
但当72%菜品使用预制菜的供应链真相被曝光。信任瞬间崩塌。贾国龙透露:事件后所有门店日营业额掉了100多万元。惨重代价。
● 危机公关的失败
西贝犯了四个错误:发布不及时、信息不对称、清者自清的错判、忽略公众情绪。几乎全中。
贾国龙"起诉罗永浩"的强硬言论发布后。品牌好感度单日暴跌28%。#西贝店大欺客#话题阅读量激增2.1亿。将品牌推向消费者对立面。最致命。
● 理性的声音
不是所有消费者都否定预制菜。美团研究院调研显示68%受访者可接受预制菜。但要求知情权+选择权。
越来越多理性话题出现:#预制菜 定义#、#预制菜 强制明示#、#什么样的菜才算预制菜#。讨论正走向深入。
● 解决方案何在?
眉州东坡在全国门店推行"明厨亮灶2.0"系统:电子屏实时显示每道菜品的制作流程。扫码可查看原料溯源信息。透明化是唯一出路。
西贝决定向全社会开放后厨参观。顾客可在门店就餐时提出参观要求。勇敢的一步。
● 风波后的思考
预制菜不是原罪。欺骗才是。消费者反感的从来不是预制菜本身。而是"用现做营销割韭菜"的虚伪。
信任是餐饮品牌的生命线。一旦破碎。即使修复也会留下裂痕。与其事后花百万公关费"擦屁股"。不如事前在供应链透明上多投入。
这场风波最终超越了西贝和罗永浩的个人争执。揭示了餐饮行业在现代化进程中必须面对的挑战:如何平衡效率与透明、标准化与信任、工业化与人性化。
消费者有权知道真相。企业有责任提供真相。只有双方在真诚沟通的基础上。才能构建可持续的信任关系。餐饮如此。其他行业又何尝不是?
正如一位业内人士所说:"解释鸿沟当然很难一时间抹平。但这不仅是效率的需要。也是安全健康的保障"。
双融配资-配资台平台官网-股票配资交易平台-最新实盘配资服务提示:文章来自网络,不代表本站观点。